广东会

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

发布时间:2023-03-22 01:16:52 作者:定制工业设计网 1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

一、做一个电路板,听朋友说,电源最好不要用过孔,是不是这样的呢?

过孔的阻抗不匹配,电源过过孔可能会引起电压的波动,可以尽量少用过孔,然后在芯片电源脚的附近加滤波电容,减小电源纹波

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

二、步步高ab105kbvcd大变压器八个二极管电源板原理

步步高ab105kbvcd大变压器八个二极管电源板原理,其实原理和普通变压器一样的,只不过他的原线圈就是它的副线圈```一般的变压器是左边一个原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使右边的副线圈产生电压,自耦变压器是自己影响自己。
自耦变压器是只有一个绕组的变压器,当作为降压变压器使用时,从绕组中抽出一部分线匝作为二次绕组;当作为升压变压器使用时,外施电压只加在绕组的—部分线匝上。通常把同时属于一次和二次的那部分绕组称为公共绕组,自耦变压器的其余部分称为串联绕组,同容量的自藕变压器与普通变压器相比,不但尺寸小,而且效率高,并且变压器容量越大,电压越高。这个优点就越加突出。因此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压等级的提高和输送容量的增大,自藕变压器由于其容量大、损耗小、造价低而得到广泛应用。
由电磁感应的原理可知,变压器并不要有分开的原绕组和副绕组,只有一个线圈也能达到变换电压的目的,当变压器原绕组W1接入交流电源U1时,变压器原绕组每匝的电压降,电压平均分配在变压器原绕组1,2,变压器副绕组W2的电压等于原绕组每匝电压乘以3,4的匝数.在U1不变的下,变更W1和W2的比例,就得到不同的U2值。这种原,副绕组直接串联,自行偶合的变压器就叫自藕变压器,又叫单圈变压器。
普通变压器的原,副绕组是互相绝缘的,只用磁的联系而没有电的联系,依线圈组数的不同,这种变压器又可分为双圈变压器或多圈变压器.
自耦变压器中的电压,电流和匝数的关系和变压器,既:U1/U2=W1/W2=I2/I1=K
自耦变压器最大特点是,副绕组是原绕组的一部分(如图1的自耦降压变压器),或原绕组是副绕组的一部分(如图2的自耦升压变压器)。
自藕变压器原,副绕组的电流方向和普通变压器一样是相反的。
在忽略变压器的激磁电流和损耗的下,可如下关系式
降压:I2=I1+I,I=I2-I1
升压:I2=I1-I,I=I1-I2
P1=U1I1,P2=U2I2
式中:
I1是原绕组电流,I2是副绕组电流
U1是原绕组电压,U2是副绕组电压
P1是原绕组功率,P2是副绕组功率
下面介绍的电子变压器,输入为AC220V,输出为AC12V,功率可达50W。它主要是在高频电子镇流器电路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变压器电路,其性能稳定,体积小,功率大,因而克服了传统的硅钢片变压器体大、笨重、价高等缺点。
其工作原理与开关电源相似,二极管VD1~VD4构成整流桥把市电变成直流电,由振荡变压器T1,三极管VT1、VT2组成的高频振荡电路,将脉动直流变成高频电流,然后由铁氧体输出变压器T2对高频高压脉冲降压,获得所需的电压和功率。R1为限流电阻。电阻R2、电容C1和双向触发二极管VD5构成启动触发电路。 三极管VT1、VT2选用S13005,其B为15~2 0倍。也可用C3093等BUceo>=35OV的大功率三极管。触发二极管VD5选用32V左右的DB3或VR60。振荡变压器可自制,用音频线绕制在 H7 X 10 X 6的磁环上。TIa、T1b绕3匝,Tc绕1匝。铁氧体输出变压器T2也需自制,磁心选用边长27mm、宽20mm、厚10mm的EI型铁氧体。T2a用直径为0.45mm高强度漆包线绕100匝,T2b用直径为1.25mm高强度漆包线绕8匝。 二极管VD1~VD4选用 IN4007型,双向触发二极管选用DB3型,电容C1~C3选用聚丙聚酯涤纶电容,耐压250V。
电路工作时,A点工作电压约为12V;B点约为25V;C点约为105V;D点约为10V。如果电压不满足上述数值,或电路不振荡,则应检查电路有无错焊、漏焊或虚焊。然后再检查VT1、VT2是否良好,T1a、T1b的相位是否正确。整个电路装调成功后,可装入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小盒内,发利于屏蔽和散热,但必须注意电路与外壳的绝缘。引外,改变T2 a、b二线圈的匝数,则可改变输出的高频电压。
以上便是电源变压器工作原理,其主要运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关于电源变压器的其它信息大家可以进行网上搜集,也可在阅读小兔的其它讲解内容。电源变压器在人们生活当中用途非常广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电源变压器的构造。今天关于电源变压器的原理就讲到这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

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

三、PCB多层电路板怎么设计

1.层数的选择和叠加原则

确定多层 PCB 板的层叠结构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从布线方面来说,层数越多越利于布线 但是制层数越多越利于布线,但是制层数越多越利于布线 板成本和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层叠结构对称与否 PCB 板制造时需要关注的焦 层叠结构对称与否是 板成本和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层叠结构对称与否 点,所以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平衡。

对于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来说,在完成元器件的预布局后,会对 PCB 的布线瓶颈处进行重点分析 结 完成元器件的预布局后的布线瓶颈处进行重点分析 颈处进行重点分析。结 完成元器件的预布局后工具分析电路板的布线密度;再综合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线如差分线、敏感信号线 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线如差分线 合其他 EDA 工具分析电路板的布线密度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线如差分线、敏感信号线等 的数量和种类来确定信号层的层数 然后根据电源的种类、来确定信号层的层数; 根据电源的种类、 隔离和抗干扰的要求来确定内电层的数目。来确定信号层的层数 根据电源的种类 隔离和抗干扰的要求来确定内电层的数目 这样,整个电路板的板层数目就基本确定了。

确定了电路板的层数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合理地排列各层电路的放置顺序。在这一步骤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特殊信号层的分布

(2)电源层和地层的分布

如果电路板的层数越多,特殊信号层、地层和电源层的排列组合的种类也就越多,如何来确定哪种组合方式最优也越困难,但总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地层,利用内电层的大铜膜来为信号层提供屏蔽:

(1)信号层应该与一个内电层相邻(内部电源 地层),利用内电层的大铜膜来为信号层提供屏蔽。

(2)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应该紧密耦合,也就是说,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介质厚度应该取较)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应该紧密耦合,也就是说, 小的值,以提高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电容,增大谐振频率。小的值,以提高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电容,增大谐振频率。

(3)电路中的高速信号传输层应该是信号中间层,并且夹在两个内电层之间。这样两个内电层的铜膜可以为高速信号传输提供电磁屏蔽,同时也能有效地将高速信号的辐射限制在两个内电层之间,不对外造成干扰。

(4)避免两个信号层直接相邻。相邻的信号层之间容易引入串扰,从而导致电路功能失效;在两信号层之间加入地平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串扰。

(5)多个接地的内电层可以有效地降低接地阻抗;例如,A 信号层和 B 信号层采用各自单独的地平 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共模干扰。

(6)兼顾层结构的对称性。

2.常用的层叠结构

下面通过 4 层板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优选各种层叠结构的排列组合方式:

对于常用的 4 层板来说,有以下几种层叠方式(从顶层到底层):

(1)Siganl_1(Top),GND(Inner_1),POWER(Inner_2),Siganl_2(Bottom)。

(2)Siganl_1(Top),POWER(Inner_1),GND(Inner_2),Siganl_2(Bottom)。

(3)POWER(Top),Siganl_1(Inner_1),GND(Inner_2),Siganl_2(Bottom)。

显然,方案 3 电源层和地层缺乏有效的耦合,不应该被采用。

那么方案 1 和方案 2 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选择方案 1 作为 4 层板的结构。原因并非方案 2 不可被采用,而是一般的 PCB 板都只在顶层放置元器件,所以采用方案 1 较为 妥当。但是当在顶层和底层都需要放置元器件,而且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介质厚度较大,耦合不佳时,就需要考虑哪一层布置的信号线较少。对于方案 1 而言,底层的信号线较少,可以采用大面积 的铜膜来与 POWER 层耦合;反之,如果元器件主要布置在底层,则应该选用方案 2 来制板。

在完成 4 层板的层叠结构分析后, 下面通过一个 6 层板组合方式的例子来说明 6 层板层叠结构的排列 组合方式和优选方法:

(1)Siganl_1(Top),GND(Inner_1),Siganl_2(Inner_2),Siganl_3(Inner_3),POWER(In)。 方案 1 采用了 4 层信号层和 2 层内部电源/接地层,具有较多的信号层,有利于元器件之间的布线工作,但是该方案的缺陷也较为明显,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① 电源层和地线层分隔较远,没有充分耦合

② 信号层 Siganl_2(Inner_2)和 Siganl_3(Inner_3)直接相邻,信号隔离性不好,容易发生串扰

(2)Siganl_1(Top),Siganl_2(Inner_1),POWER(Inner_2),GND(Inner_3),Siganl_3(In)。

方案 2 相对于方案 1, 电源层和地线层有了充分的耦合, 比方案 1 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Siganl_1 (Top) 和 Siganl_2(Inner_1)以及 Siganl_3(Inner_4)和 Siganl_4(Bottom)信号层直接相邻,信号隔 离不好,容易发生串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GND(Inner_1), ),Siganl_2(Inner_2), ),POWER(Inner_3),),GND(3)Siganl_1(Top), ) ( ), ( ), ( ), ( ), (Inner_)。)。

相对于方案 1 和方案 2,方案 3 减少了一个信号层,多了一个内电层,虽然可供布线的层面减少了,但是该方案解决了方案 1 和方案 2 共有的缺陷:

①   电源层和地线层紧密耦合

② 每个信号层都与内电层直接相邻,与其他信号层均有有效的隔离,不易发生串扰

③ Siganl_2(Inner_2)和两个内电层 GND(Inner_1)和 POWER(Inner_3)相邻,可以用来传 ( ) ( ) ( )相邻,两个内电层可以有效地屏蔽外界对 Siganl_2 Inner_2) 输高速信号。 高速信号。 两个内电层可以有效地屏蔽外界对( ) 层的干扰和 Siganl_2 Inner_2) ( ) 对外界的干扰。

综合各个方面,方案 3 显然是最优化的一种,同时,方案 3 也是 6 层板常用的层叠结构。

通过对以上两个例子的分析,相信读者已经对层叠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有些时候,某一个方案并不能满足所有的要求,这就需要考虑各项设计原则的优先级问题。遗憾的是由于电路板的板层设 计广东会际电路的特点密切相关,不同电路的抗干扰性能和设计侧重点各有所不同,所以事实上这些原则并没有确定的优先级可供参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设计原则 2(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应该紧密耦 设计原则 (内部电源层和地层之间应该紧密耦如果电路中需要传输高速信号, 合)在设计时需要首先得到满足,另外如果电路中需要传输高速信号,那么设计原则 3(电路中的高在设计时需要首先得到满足, 如果电路中需要传输高速信号 ( 速信号传输层应该是信号中间层,并且夹在两个内电层之间)就必须得到满足速信号传输层应该是信号中间层,并且夹在两个内电层之间)就必须得到满足。

如下是利用99se设计的多层电路板视频教程。

四、求教:为什么电脑电源系统要这么设计

电源是电脑正常运行的枢纽,其质量的优劣对电脑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也许大家能够体会到,朋友们在日常装机的时候,都比较注重CPU处理器、主板、显卡、显示器等部件。但是,如果选购了质量较差的电源就会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硬件的使用寿命,因小失大岂不懊恼?虽然技术的发展能够降低CPU的功率,但高速硬盘、高档显卡的出现使一部分电源难以负荷,这样一来就对用户带来许多麻烦。由此说来,谁都不能对电源掉以轻心,但是改如何选择呢?
一、电源重量
通过重量往往能观察出电源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好的电源外壳一般都使用优质钢材,材质好、质厚,所以较重的电源,材质都较好。电源内部的零件,比如变压器、散热片等,同样重的比较好。好电源使用的散热片应为铝制甚至铜制的散热片,而且体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一般散热片都做成梳状,齿都深、分得越开、厚度越大,散热效果越好。基本上,我们很难在不拆开电源的情况下看清散热片,所以直观的办法就是从重量上去判断了。好的电源,一般会增加一些元件,以提高安全系数,所以重量自然会有所增加。劣质电源则会省掉一些电容和线圈,重量就比较轻。
二、变压器
电源的关键部位是变压器,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变压器的大小。一般变压器的位置是在两片散热片当中,根据常理判断,250W电源的变压器线圈内径不应小于28MM,300W的电源不得小于33MM,可以用一根直尺在外部测量其长度,就可以知道其用料实不实在。电流经过变压器之后,通过整流输出线圈输出。在电流输出端,可以看到整流输出线圈,多半厂商使用代号为10262和130626两种,250W电源的整流输出线圈不应低于10262的整流输出线圈。300W的电源的整流输出线圈不应低于130626的整流输出线圈。在电源中直立电容的旁边,会有一个黑色的桥式整流器,有的则是使用4个二级管代替。就稳定性而言,桥式整流器的电源的稳定性。
三、风扇
风扇在电源工作过程中,对于配置的散热起着重要的作用。散执片只是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如果热空气不能及时排散,散热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风扇的安排对散热能力起决定作用。传统ATX2.01版本以上的PC电源的风扇都是采用向外抽风方式散热,这样可以保证电源内的热量能及时排出,避免热量在电源及机箱内积聚,也可以避免在工作时外部灰尘由电源进入机箱。一般的PC电源会用的风扇有两种规格:油封轴承(Sleeve Bearing)和滚珠轴承(Ball Bearing),前者比较安静,但后者的寿命较长,当然若是使用磁悬浮风扇就更棒了!
此外,有的优质电源会采用双风扇设计,比如在进风口加装了一台8公分风扇,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不过采用双风扇设计,有一个缺点:就是会使电源内部受热量加大、带来噪音。对此有的厂商会采用高灵敏度温控低音风扇,风扇所带热敏二极管可根据机箱和电源内的不同温度来调节风扇的转速,二是加大进风口的进风,使电源入口风扇与出口风扇以不同速度运转,保证电源内部自身产生的热空气和由机箱内抽入的热空气都及时排出。
而且,风扇在单位时间内能带动的空气流量对散热效果有直接关系,没有专门仪器这一点很难考量,所以一般都把问题简单为风扇的转速,进而变为功率并换算为电流。一般说,额定电流成为选购的重要指标,在相同的电压下,电流越大风扇功率越高,风力越强,这也是我们的选购时唯一的判断标准。以一般电源使用的8厘米12V直流风扇为例,其额定电流一般在0.12~0.18A之间。
四、安全规格
PC电源在使用时,有可能被接错或短路,另外电源自身也有可能出现故障导致输出电压不正常,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或减少严重的后果,电源要能够停止工作,这就是电源的保护功能。因此,在电源的设计制造中,安全规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电源的保护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烧毁其他配件,另外要保护自身不受损坏。
电源对外部的保护主要是过压和欠压保护,也就是说当电源的输出电压偏高或偏低到不正常时,电源就要停止工作。这对整机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昂贵的部件,比如CPU、硬盘等都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由于过高的电压而烧坏。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电源的每路输出电压监控。电源设计师的办法是通过采样电路对输出电压进行采样,采样回来的信号通过一个比较器后接到控制部分。一旦输出电压异常,采样信号即时反映出来,通知控制部分关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主板、CPU、内存、硬盘、光驱等贵重部件。电源是否具备快速的过压保护对于整机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防止电流过大造成烧毁,电源都设置有保险丝。
保险丝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电流突然过大时,保险丝先行烧毁,只要更换保险丝就能继续使用该电源,所以保险丝的安置方式非常重要,必需设计成可更换式,现在有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将保险丝直接焊在电源的PCB(印刷电路板)上,保险丝一旦烧毁,整颗电源就一起报废。
好的电源多采用防火材质的PCB,消费者在购买电源时,可以透过散热孔仔细找一下这个电源的PCB是否使用防火材质。一般使用编号94V0的防火材质,可以耐105度的高温。至于采用94V1的防火材质,可以忍耐的温度就更高了。另外在电源每个零件外面必需加上热收缩膜进行保护,防止电子零件因为水分或是灰尘造成短路。如果没有,很容易出现故障。
有些名牌厂家为了确保不发生过压的现象,采用两组独立的过压保护电路,甚至有的为采用三重过压保护。
五、线材和散热孔 
电源所使用的线材粗细,与它的耐用度有很大的关系。较细的线材,长时间使用,常常会因过热而烧毁。另外电源外壳上面或多或少都有散热孔,电源在工作的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除了通过电源内附的风扇散热外,散热孔也是加大空气对流的重要设施。原则上电源的散热孔面积要越大越好,但是要注意散热孔的位置,位置放对才能使电源内部的热气及早排出。
六、吸风口、出风口的设计 
电源的外壳上有许多孔隙,机箱内的热空气就是从这些孔隙进入电源从而排到外面。一般电源的进气部分在输出线侧,这种设计的电源一般可以直接吸入5寸驱动器附近的热空气,但机箱的内部结构决定了能否顺利吸入机箱内板卡产生的热空气。此外这种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进气孔到排风扇之间正好是电源的内线圈、电容密布的部分气流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电源吸排机箱内热空气的能力。但这种设计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会直接流经散热片,可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果。对于以上问题,一些厂商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做了改进,在电源的底部增开了栅孔,且面积很大。通过栅孔可以直接吸入板卡产生的热空气,完全不受机箱结构的限制,其吸气能力明显汇款单增强。另个,这种设计的电源的内部风道也很流畅,从进气的栅孔到排风扇的空间完全敞开。
出风口的设计对空气流量有很大影响。一般电源的出风口的栅条较宽,对空气的流动带来较大的阻碍,而有的电源则采用稀疏的钢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了对空气的阻碍。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_电源板外壳结构设计图解视频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 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 cnc1698@l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