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

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

发布时间:2023-03-29 13:49:01 作者:定制工业设计网 2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

一、在线水质监测仪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及场所有哪些?

随着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和发展,为保护水环境,对水环境的的监测及污水的排放监测进行加强。相比以往人工进行水质监测,目前越来越多使用在线水质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仪对水质进行更加快速全面的分析。

关于在线水质监测仪器的特点这里以青藤环境的产品进行举例:

1、具有数据分析特点:全时段自动采集,无需人工看顾(可自设时段)。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图表,用户可直观了解水质变化的情况。采集数据可保存,随时查看历史数据,并用于分析。

2、具有数据传输特点:可在短时间内对水质进行监测,并将数据上传至用户端,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比人工现场监测方便多了)

3、具有指定参数监测特点:一般水质监测仪都可以设置指定的水质监测参数,可实时监测水体溶解氧、PH、浊度、电导率、水温...

4、具有上传设置特点:根据需要关闭或者打开上传功能,让数据存储到服务器

还有很多其他特点,比如:IP6防护设计、低功耗设计、监测预警....

在线水质监测仪的应用场所一般非常广,常见的江、河、湖、泊、海。城市的一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社区、医院...都可以用到。只是对应使用的产品类型会不一样!

希望这些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

二、VOC在线监测仪可以测量哪些数据?

M-3000S型VOC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对各种工业污染源排放有机物的实时监测,可以连续监测甲烷、非甲烷总烃、总烃、烟气温度、压力、流速等相关参数,并统计排放率、排放总量等,对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M-3000S型VOCs预处理系统紧跟环保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对各行业的VOCs 排放监测不断优化升级,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GC-FID)对样品中的VOC、非甲烷总烃、甲烷、苯、甲苯、二甲苯等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监测数据可通过工控机、PLC来采集并处理,也可进行远程传输监控。

M-3000S型VOC在线监测系统

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

三、神舟凯旋!这些高校,全程助力


2021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于 9月17日13点30分许, 广东会降落在广东会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广东会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圆满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除 广东会(中国) -官方网站、 广东会、北京广东会大学 等国防强校外, 广东会、 青岛广东会大学、 广东会 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广东会(中国) -官方网站


广东会(中国) -官方网站多个师生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苏东林院士团队 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 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 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 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 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 承担“广东会”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 三分之广东会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 。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领导人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袁家军 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郝淳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 李兴乾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王永志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也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 ,是广东会(中国) -官方网站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张智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 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 张万欣 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明章鹏 是北航高等广东会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广东会


广东会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 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操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广东会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 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广东会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广东会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 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广东会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 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广东会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广东会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广东会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 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 健康 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广东会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哈广东会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 一大批 哈广东会校友 ,他们心怀航天广东会,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京广东会大学


“北广东会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广东会”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广东会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广东会”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北广东会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 ,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 北广东会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 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广东会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广东会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 刘伯明 ,2018年进入北京广东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广东会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 何宇 ,2007级北京广东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 天津大学 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敬铮 ,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东会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广东会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朱光辰 ,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东会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 ,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广东会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 黄克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广东会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广东会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广东会学学院张青斌团队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广东会学学院罗亚中团队 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 科技 大学气象广东会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 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广东会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 两型天线, 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广东会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作为大国工程的人才摇篮,也源源不断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1978年进入国防 科技 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广东会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多个团队参与到神舟十二号科研攻关中。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 健康 和安全是载人航天 探索 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 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 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广东会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 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 担任总体室主任。 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 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广东会


广东会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 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地面测试阶段,有由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广东会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广东会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青岛广东会大学


青岛广东会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研制的深空探测实广东会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二号和广东会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持续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此前,该团队已经成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广东会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 西广东会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 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广东会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 健康 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操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 健康 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 健康 监督。


州大学


面窗组件 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神舟十二号上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广东会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广东会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广东会


为保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 广东会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其中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这也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时隔五年,广东会“ 科技 设计”再次陪伴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广东会、湖南大学



2013年以来, 广东会工业设计团队在马秋成教授带领下,先后承担了空间站系列载人航天装备的工业设计任务


广东会 李江泳老师主持完成了 空间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工业设计项目 。空间站卫生间是航天员的生活设施,其工业设计旨在研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的姿态特征、行为轨迹,并考虑如厕的私密性和便利性,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广东会 余从刚老 主持完成了 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机柜及单机产品工业设计项目 。航天医学实验机柜是进行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科学实验柜,团队基于安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在感观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旨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大学


在太空长期驻留,确保航天员的 健康 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在广东会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着一套 由浙江大学自主设计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为航天员的生命 健康 保驾护航。


项目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树明 介绍,这套系统包含了心电四合一监测、睡眠监护、无创心功能监测等三种仪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分析软件算法,是整个航天医监子系统中研发难度较高的一块内容。


广东会


据广东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此次共有 7位毕业于广东会航天航空学院的校友 承担了主要发射任务和空间站航天员在轨工作任务。


聂海胜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广东会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郑钢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


刘伯明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广东会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庄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


王翔 ,199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96年本科毕业,2001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姚振汉教授,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总指挥。


容易 ,2001年工程力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王希麟教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谷振丰 ,2002年工程力学系本科,清华力学2006年本科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本次任务负责发射现场指挥。


高旭 ,200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5年本科毕业,2010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方岱宁教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薛辉 ,1999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李志信教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


广东会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 广东会科研团队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 ,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 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广东会,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


广东会


广东会与“神舟”结缘已久。广东会的 无线图像传输技术 多次成功保障了神舟的返回舱搜救指挥任务,护航“神舟”回家。其完整成熟的通信架构、稳定可靠的通信机制、灵活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基于机载的空空、空地宽带机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并将进一步实现向海洋通信、对地勘测、航空探查、空中安保、森林消防等立体通信应用领域的纵深拓展,为我国的特种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此次载人飞行任务, 广东会博士毕业生聂海胜 担任指令长,第三次出征太空。今年春天,聂海胜刚作为广东会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他身着航天员制服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聂海胜在4分多钟的发言里提到:“母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


中国航天这关键一步背后,同样有着西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载人空间站建设任务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是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84届校友


杨宏是我国载人空间飞行器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载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1991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从事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此外,还有 包为民 杨孟飞 张荣桥 王志刚 熊群力 阴和俊 麻永平 等一大批西电航天人在这一战线拼搏,他们为中国航天梦蓝图的实现奉献着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西安广东会大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是西安广东会大学92级自控专业(现自动化专业)校友 。据刘峰介绍,本次发射根据任务特点,火箭采用的是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发射完遥十二火箭,遥十三火箭就在发射场,处于应急值班的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大学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广东会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 航天广东会杨利伟、翟志刚和广东会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等一大批广东会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广东会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再次热烈祝贺神舟十二号凯旋!

欢迎三位航天员回家!



新闻来 源: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央视新闻等

四、产品(服务)属于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规定的范围的 说明 怎么写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一、 电子信息技术
二、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三、 航空航天技术
四、 新材料技术
五、 高技术服务业
六、 广东会源及节能技术
七、 资源与环境技术
八、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一、电子信息技术
(一)软件
1、系统软件
2、支撑软件
3、中间件软件
4、嵌入式软件
5、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
6、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
7、图形和图像软件
8、金融信息化软件
9、地理信息系统
10、电子商务软件
11、电子政务软件
12、企业管理软件
(二) 微电子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
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4、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
6、集成光电子器件技术
(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1、计算机及终端技术
2、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技术
3、网络技术
4、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5、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6、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四)广东会
1、光传输技术
2、小型接入设备技术
3、无线接入技术
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
5、软交换和VoIP系统
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五) 广播电视技术
1、演播室设备技术
2、交互信息处理系统
能够实现交互式控制的服务端系统技术。
3、信息保护系统
能够实现各种信息媒体整体版权保护的系统技术。
4、数字地面电视技术
5、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6、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
7、光发射、接收技术
8、电台、电视台自动化技术
9、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
10、IPTV技术
11、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 采用OEM或CKD方式的集成生产项目除外。
(六)新型电子元器件
1、半导体发光技术
2、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
3、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
4、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
(七)信息安全技术
1、安全测评类
2、安全管理类
3、安全应用类
4、安全基础类
5、网络安全类
6、专用安全类
(八)智能交通技术
1、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
2、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
3、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
4、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一)医药生物技术
1、新型疫苗
2、基因工程药物
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4、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
5、蛋白质/多肽/核酸类药物
6、生物芯片
7、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8、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9、新生物技术
(二)中药、天然药物
1、广东会药物
2、中药新品种的开发
3、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化学药
1、广东会药物
2、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3、抗肿瘤药物
4、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原虫药等)
5、老年病治疗药物
6、精神神经系统药物
7、计划生育药物
8、重大传染病治疗药物
9、治疗代谢综合症的药物
10、罕见病用药(Orphan Drugs)及诊断用药
11、手性药物和重广东会艺广东会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四)新剂型及制剂技术
1、缓、控、速释制剂技术——固体、液体及复方
2、靶向给药系统
3、给药新技术及药物新剂型
4、制剂新辅料
* 简单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技术除外。
(五)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1、医学影像技术
2、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
3、电生理检测、监护技术
4、医学检验技术
5、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的软件
(六)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1、生物催化技术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4、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6、功能性食品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七)现代农业技术
1、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2、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技术
3、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4、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5、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6、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
7、农业生物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
1、民用飞机技术
2、空中管制系统
3、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
4、卫星通信应用系统
5、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
四、新材料技术
(一)金属材料
1、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技术
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特殊合金材料生产技术
3、超细及广东会粉体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工艺技术
4、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技术
5、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制造技术
6、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
7、低成本超导材料实用化技术
8、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
9、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10、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和成型技术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1、高性能结构陶瓷强化增韧技术
2、高性能功能陶瓷制造技术
3、人工晶体生长技术
4、功能玻璃制造技术
5、节能与环保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技术
(三)高分子材料
1、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
2、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
3、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技术
4、新型橡胶的合成技术及橡胶新材料
5、新型纤维材料
6、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技术及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
7、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技术
(四)生物医用材料
1、介入治疗器具材料
2、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产品
3、骨科内置物
4、口腔材料
5、组织工程用材料及产品
6、载体材料、控释系统用材料
7、专用手术器械及材料
(五)、精细化学品
1、电子化学品
2、新型催化剂技术
3、新型橡塑助剂技术
5、功能精细化学品
五、高技术服务业
1、共性技术
2、现代物流
3、集成电路
4、业务流程外包(BPO)
5、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6、公共服务
7、技术咨询服务
8、精密复杂模具设计
9、生物医药技术
10、工业设计
六、广东会源及节能技术
(一)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
1、太阳能
(1)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3)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1)1.5MW以上风力发电技术
(2)风电场配套技术
3、生物质能
(1)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及发电原料预处理技术
(2)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
(3)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技术
(4)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
(5)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6)大中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4、地热能利用
(二)核能及氢能
1、核能技术
2、氢能技术
(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1、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
2、燃料电池、热电转换技术
(四)高效节能技术
1、钢铁企业低热值煤气发电技术
2、蓄热式燃烧技术
3、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4、废弃燃气发电技术
5、蒸汽余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
6、输配电系统优化技术
7、高泵热泵技术
8、蓄冷蓄热技术
9、能源系统管理、优化与控制技术
10、节能监测技术
11、节能量检测与节能效果确认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
(一)水污染控制技术
1、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及生物与化学联合处理技术;中、小城镇生活污水低能耗处理技术;村镇生活污水;村镇小型源分离处理技术,低能耗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有毒有害化工和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湿式催化氧化技术;重金属废水集成化处理和回收技术与成套装置,煤化工等行业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与装置,固定化微生物高效脱氮技术;采油废水处理及回注,高含盐废水处广东会艺与技术;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处广东会艺与技术,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高效生物填料,薄膜负载型光催化材料,膜材料及组件,高效水处理药剂的研制,新型复合型絮凝剂处理高浓度、高色度印染废水技术。
3、城市和工业节水和废水资源化技术
生产过程工业冷却水重复利用药剂、技术,管网水质在线检测和防漏技术;各类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集成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生产的集成技术;工业、城市废水处理中污泥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
4、面源水污染的控制技术
规模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生态处理技术;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养殖场废水厌氧处理沼气高效利用技术。
5、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与回渗技术与装置,苦咸水淡化技术;海水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及关键材料,规模化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卤水直接利用及综合利用技术。
6、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灵敏、快速水质在线检测技术;饮用水有机物的高级催化氧化技术,高效膜过滤技术,安全消毒技术,高效控藻、除藻和藻毒素去除技术;饮用水有机物高效吸附剂、高效混凝剂及强化混凝技术;农村饮用水除氟、除砷技术与装置,边远地区和农村饮用水安全消毒小型设备和技术。
(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煤燃烧污染防治技术
高效低耗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烟气脱硫关键技术,烟气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煤、煤化工转化过程中的废气污染防治技术;高效长寿命除尘技术。
2、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
机动车控制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满足欧Ⅲ、Ⅳ标准汽车净化技术;满足欧Ⅲ、Ⅳ标准的柴油车净化技术:颗粒物捕集器及再生技术; 催化氧化与还原技术;满足欧Ⅱ、Ⅲ标准摩托车净化技术。
3、工业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
高效长寿命的吸附材料和吸附回收装置;高效低耗催化材料与燃烧装置;低浓度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催化技术及联合燃烧装置;恶臭废气的捕集与防治技术;油气回收分离技术:针对油库、加油站油气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控制技术。
4、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与污染防治技术
城市公共设施空气环境的消毒杀菌、除尘、净化和提高空气氧含量技术。
5、其他重污染行业空气污染防治技术
高性能除尘滤料和高性能电、袋组合式除尘技术;特殊行业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二恶英、恶臭气体的控制技术;工业排放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碳减排及碳转化利用技术。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1、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技术
危险废物高效焚烧技术,焚烧渣、飞灰熔融技术;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技术,危险废物固化技术、设备和固化药剂;医疗废物收运、高温消毒处理技术;有害化学品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与装备;电子废物处置、回收和再利用技术。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尾矿微晶玻璃、轻质建材、地膜、水泥替代物、工程结构制品等技术;电厂粉煤灰及煤矿矸石、冶金废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
3、有机固体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植物纤维生产复合板材及其他建材制品的技术;有机垃圾破碎、分选等预处理技术;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填埋场高效防渗技术;小城镇垃圾处理适用技术。
(四)环境监测技术
1、在线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粉尘、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沉降、沙尘天气、机动车排气等);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化学需氧量、余氯、BOD水质、氨氮、石油类、挥发酚、微量有机污染物、总氮、总磷等等);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傅立叶红外测量烟气污染物、烟气含湿量;砷、总铅、总锌;氰化物、氟化物等);大气中超细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采样分析技术。
2、应急监测技术
便携式现场快速测定技术,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环境监控及灾害预警技术;移动式应急环境监测技术(便携式快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及测试组件;便携式水质监测仪与测试组件;便携式工业危险物、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合物的快速监测专用仪器及系统);应急安全供水技术;应急处理火灾、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脆弱生态资源环境监控及灾害预警技术;多物种生物在线检测技术,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富集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样、分析技术。
(五)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沙漠化防治技术,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林草综合加工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湿地保护、恢复与利用及其监测技术,矿山生态恢复、污染土壤修复,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替代技术;国家生物多样性预警监测和评价技术,系统生态功能区恢复与重建技术。
(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
1、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
电镀、皮革、酿造、化工、冶金、造纸、钢铁、电子等行业污染减排关键技术;上述行业工艺过程中废气、废水、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
2、污水和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污水深度处理安全消毒和高值利用技术;城市景观水深度脱氮除磷处理技术;矿产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无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
3、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煤洁净燃烧、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破坏臭氧层物质替代技术。
4、绿色制造关键技术
绿色基础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及装备,机电产品表面修复和再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在产品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七)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1、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技术
复杂难采矿床规模化开采及开发利用产业化技术;复杂多金属矿高效分离技术;难处理氧化矿高效分离与提取技术;多金属硫化矿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就地浸矿及生物提取技术;采选过程智能控制及信息化技术。
2、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技术
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物的联合选矿技术;共伴生非金属矿物的回收深加工技术;伴生稀贵金属元素富集提取分离技术。
3、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极低品位、难选冶金属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大用量、低成本、高附加值尾矿微晶玻璃技术;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技术。
* 一些常规的污染控制技术除外:1、常规工艺技术装备组合的水处理技术;2、城市混合垃圾和畜禽粪便制肥技术;3、 20吨以下的锅炉脱硫除尘技术;4、油烟净化技术(吸附、静电、喷淋);5、技术含量低的用工业废物制造建材项目;6、一次性餐具及相关材料技术;7、未经安全评价的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菌剂技术;8、室内空气净化空气清新剂及常规消毒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一)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1、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
符合国际、国内自动化行业普遍采用的主流技术标准(包括:IEC61158、PROFIBUS、FF、DeviceNet、PROFINET、EtherNet/IP、EPA、MODBUS/TCP等)的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
2、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包括符合IEC61131标准、可靠性高、具有新技术特点的PLC技术;集成了嵌入式系统、单片机、数模混合等新技术成果的PLC技术等。
* 以OEM方式集成的PLC产品除外。
3、基于PC的控制系统
以“工业PC机+软逻辑(SoftPLC)”、可编程序先进控制器(PAC)、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为网络、连接远程I/O及其它现场设备组成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4、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
面向图形的操怍系统和应用要求,能够解决处理器和显示设备瓶颈问题,采用地址、数据多路复用的高性能32位和64位总线技术,具有在不关闭系统的情况下“即插即用”功能的高可用系统和容错系统。
(二)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1、新型自动化仪表技术
适用于实时在线分析、新型现场控制系统、e 网控制系统、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和特种测控装备,能满足重广东会程项目在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大量程、耐腐蚀、全密封和防爆等特殊要求的新型自动化仪器仪表技术。
* 一般传统的流量、温度、物位、压力计或变送器除外。
2、面向行业的传感器技术
面向行业和重广东会程配套,采用新工艺、新结构,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专用传感器技术。
3、新型传感器技术
包括阵列传感器、多维传感器 、复合型传感器、直接输出数字量或频率量的新型敏感器以及采用新传感转换原理的新型传感器等。
* 采用传统工艺且性能没有显著提高的传感器 (包括:热电偶、热电阻、电位器、电容、电感、差动变压器、电涡流、应变、压电、磁电等原理的传感器) 除外。
4、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技术
等离子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热像仪、微型专用色谱仪;特定领域的专用仪器,包括:农业技术品质和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农药及残留量检测、土壤速测等农业和食品专用仪器;海洋仪器;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核心专用仪器,各种灾害监测仪器;生命科学用分离分析仪器等。
* 传统的气相色谱仪除外。
5、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技术
包括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型的测控系统;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中的测控仪器仪表;亚微米到广东会级制造中的测控仪器仪表;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仪器仪表;激光加工中的测控仪器仪表等。
(三)先进制造技术
1、先进制造系统及数控加工技术
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单元设备、制造系统、生产线等,包括:复合加工、组合加工、绿色制造、快速制造、微米/广东会制造等相关装备和系统;CAD/CAPP/CAM/PDM技术在内的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用软件、平台及工具,生产计划与实时优化调度系统/ERP管理软件,虚拟制造(VM)技术,网络制造系统;智能型开放式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装备、数控编程软件和应用软件、数控加工、数控工艺在内的先进数控技术;中高档数控设备和关键功能部件及关键配套零部件技术等。
*低附加值的和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技术除外。
2、机器人技术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水切割机器人;激光切割机器人;AGV以及制造工厂的仓储物流设备;机器人周边设备;特种机器人;开放式机器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机器人伺服驱动技术;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加工成套技术;信息机器人技术等。
* 性能和结构一般的没有知识产权的普通机器人除外。
3、激光加工技术
激光切割加工技术;激光焊接加工技术;材料激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激光雕刻技术和激光广东会制造技术以及激光发生器制造和控制系统技术等。
4、电力电子技术
包括具有节能、高效、良好的控制性能和特种传动技术的应用系统;大容量化、高频化、智能化、小功率器件芯片方片化的电力半导体器件;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绿色环保化的模块;面向工业设备、物流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信息与自动化系统等的高性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和驱动技术等。
* 性能一般的电源变换产品除外。
5、纺织及轻工行业专用设备技术
包括采用高精度驱动、智能化控制、高可靠性技术等开发的纺织机械专用配套部件;建立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和高性能的产品检测仪器;以控制、计量、检测、调整为一体的、带有闭环控制的环保型包装机械,袋成型、充填、封口设备,无菌包装设备;具有辅助操作自动化和联机自动化的柔性版印刷、防伪印刷、条形码印刷设备、数字直接制版机;精密型注塑机、精密挤出成型及复合挤出成型装备等。
* 性能一般的普通纺织机械、性能一般的包装机械及柔性版印刷机、卷筒进料多色凹版印刷机、不干胶商标印刷机除外。
(四)新型机械
1、机械基础件及模具技术
包括数控机床等重点主机配套用精密轴承;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精密、复杂、长寿命塑料模具及冲压模具;快速原型和快速经济模具制造新技术等。
* 常规广东会工艺技术,性能、结构、精度、寿命一般的普通机械基础件、普通塑料模具和冷冲压模具除外。
2、广东会机械和新型机械
包括采用新原理,在功能、结构上有重大广东会的新型阀门技术和新型泵技术;有核心专利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新传动原理、新机械结构和新加工工艺的新型机械技术等。
* 性能一般的各类普通泵和阀门除外。
(五)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
1、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
包括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和计算机技术开发用于电力生产、输送和供用电各环节的自动化装置;可明显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系统安全和供电质量的技术。包括:发电机组新型励磁装置和调速装置,新型安全监控装置和采用新技术的电网监测、控制装置等。
2、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技术
采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符合国际标准、具有开放性和广东会性、高精度和高可靠的新型装置,包括: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具有综合状态检测功能的智能化开关柜;具有控制、保护和监测功能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终端装置;电力设备在线数字化状态检测与监控装置;电能质量检测、控制与综合治理装置;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力系统用仪器设备;用于新型电能(包括核能发电)系统的连续、高效、安全、可靠的发、输、配电设备中的新技术和新装置等。
3、电力系统应用软件
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各领域有关的控制、调度、管理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高级应用软件,以提高电力系统和电力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保障安全经济运行、提高设备效率及管理水平,包括:电力系统优化控制软件;新型输配电在线安全监控及决策软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软件;电力设备管理及状态检修软件,继电保护信息管理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软件;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节能运行管理专家系统软件;用电管理软件以及电能质量在线评估、仿真分析软件等。
4、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
采用新原理、新技术和新型元器件,能够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电能损耗、改善电能质量的新型节电装置,包括:用于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用于企业的节能、节电控制装置及其综合管理系统,用于输配电系统的先进无功功率控制装置以及区域的在线动态谐波治理装置等。
* 传统的高、低压开关设备,常规的发、供、配电设备除外。
(六)汽车行业相关技术
1、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
用于乘用车汽油机、乘用车柴油机、商用车柴油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包括: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稀薄燃烧技术、可变进气技术、增压技术、排气净化技术;柴油机电控高压喷射技术、增压中冷技术、排气净化技术,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等;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新型电动驱动系统技术;氢发动机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新型动力电池组合技术等。
2、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包括: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车身附件、汽车电器、进排气系统、新型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新型纯电动传动系统、轮毂电机、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转换器、新型动力电池等。
3、汽车电子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车身稳定系统、悬架控制系统、驱动力分配系统、制动力分配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自动避障系统、自动停车系统、车载故障诊断系统、车身总线系统、智能雨刷、智能防盗系统等。
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管理系统、车用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新型电动车用传感器、电动车用大功率电子器件、电动车用新型集成芯片、电动车电器系统用安全保护部件等。
4、汽车零部件前端技术
广东会源汽车的配套零部件技术,包括:混合动力系统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氢发动机技术;合成燃料技术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_监测仪工业产品设计图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 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 cnc1698@l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