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会

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

发布时间:2023-02-27 作者:定制工业设计网 0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自驱型成长》:一本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的好书
  • 平庸之辈过完一生?自律太难了?深度解析自律背后的4种成因
  • 我那10岁的乖儿子,优秀又自律,直到那天我看到他手机里的秘密
  • 怎样培养孩子自律

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

《自驱型成长》:一本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的好书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
赵昱鲲,广东会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美国心理学教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来我除了带领团队进行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英文书籍。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翻阅《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英文版时,我发现这真的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它带给我的就是那种句句敲击内心的感觉。

全书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娓娓地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那么如何做呢?这本书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让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叶壮老师精心翻译了这本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准父母、父母、祖父母,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相信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全新的思考以及养育实践的深度提升。或许,孩子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观点鲜明的书。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需要隐入幕后。

这本书充分阐释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作者针对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孩子内驱力和自律性的实操办法。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中国家长们抵抗过度学习之风的勇气和证据。

——王怡蕊,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是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 Brain(探客柏广东会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我们跟着两位作者,学习处理那些让我们担忧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记住作者所说的,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

——苗炜,作家

The Self-Driven Child,这个英文表达相当广东会,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我驱动,就像给人生安装了一台永动机。我认为叶壮老师的翻译更广东会,中国古话讲“攘外必先安内”,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还得先学会控制自己。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仅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更自觉,也能让自己更自律。

——张杨果而,著名节目主持人,儿童有声阅读平台“果酱故事”创始人

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更自律、更有学习主动性吗?这是一本讲原理、讲方法、干货满满的育儿好书。两位作者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结合各种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你答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译者的翻译通俗有趣,即便是零基础的家长也能轻松看懂。

——覃宇辉,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科学美国人》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广东会始于学校》(Creative Schools)
玛德琳·勒文
如果你还有所困扰,不知道过多的压力和对成功的狭隘理解会不会真的伤害到孩子,那么《自驱型成长》一定是你的必读书。有很多书借着一些奇闻逸事和临床案例来阐述压力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这本书中靠着翔实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孩子为何没有按照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茁壮成长。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这本书有着严谨与深入的视角,谈及了怎么才能让孩子正确地掌握自立能力,书中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到底干预多少才能确保孩子的最佳发展。书里还讲了怎么让孩子变得真正独立起来,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远离纠结。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著有《背离亲缘》(Far from the Tree)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基于多年的青少年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简洁而可行的建议。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不光会找出这些黑暗中的“恶魔”,还会“猎杀”它们。本书的内容诙谐、深刻,还有理有据,更能帮你的孩子学得高效、玩得开心。这真的是一本必读书。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A Perfect Madness: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雷诺·斯科纳兹,著有《释放愤怒的孩子》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赵昱鲲,广东会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名美国心理学教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来我除了带领团队进行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在闲暇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英文书籍。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翻阅《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英文版时,我发现这真的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它带给我的就是那种句句敲击内心的感觉。

全书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娓娓地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那么如何做呢?这本书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让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叶壮老师精心翻译了这本书。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准父母、父母、祖父母,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相信这本书会带给你很多全新的思考以及养育实践的深度提升。或许,孩子的一生也因此改变。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观点鲜明的书。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要想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就需要隐入幕后。

这本书充分阐释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作者针对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孩子内驱力和自律性的实操办法。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中国家长们抵抗过度学习之风的勇气和证据。

——王怡蕊,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是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 Brain(探客柏广东会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我们跟着两位作者,学习处理那些让我们担忧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记住作者所说的,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

——苗炜,作家

The Self-Driven Child,这个英文表达相当广东会,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我驱动,就像给人生安装了一台永动机。我认为叶壮老师的翻译更广东会,中国古话讲“攘外必先安内”,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还得先学会控制自己。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仅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更自觉,也能让自己更自律。

——张杨果而,著名节目主持人,儿童有声阅读平台“果酱故事”创始人

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更自律、更有学习主动性吗?这是一本讲原理、讲方法、干货满满的育儿好书。两位作者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结合各种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你答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译者的翻译通俗有趣,即便是零基础的家长也能轻松看懂。

——覃宇辉,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科学美国人》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广东会始于学校》(Creative Schools)

如果你还有所困扰,不知道过多的压力和对成功的狭隘理解会不会真的伤害到孩子,那么《自驱型成长》一定是你的必读书。有很多书借着一些奇闻逸事和临床案例来阐述压力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这本书中靠着翔实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孩子为何没有按照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茁壮成长。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这本书有着严谨与深入的视角,谈及了怎么才能让孩子正确地掌握自立能力,书中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到底干预多少才能确保孩子的最佳发展。书里还讲了怎么让孩子变得真正独立起来,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远离纠结。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著有《背离亲缘》(Far from the Tree)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基于多年的青少年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在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简洁而可行的建议。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不过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不光会找出这些黑暗中的“恶魔”,还会“猎杀”它们。本书的内容诙谐、深刻,还有理有据,更能帮你的孩子学得高效、玩得开心。这真的是一本必读书。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A Perfect Madness: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雷诺·斯科纳兹,著有《释放愤怒的孩子》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

平庸之辈过完一生?自律太难了?深度解析自律背后的4种成因

没有自律的人生,就像穿上“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有个粉丝告诉我,他说自己是个“三分钟热度”,抵挡不住诱惑的人!

很多人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自律性很差——持续性懒惰,间歇性努力!也知道 自律性的重要性 ——无数个事实和案例都已经证明了自律是一个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而且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但多数人依然深陷在“三分钟热度”的这个怪圈里,难以自拔!因为人类普遍存在下面三大特征:

多数人无法跨越这种魔咒,而少数人的成功,正是克服了这种消极心理的禁锢,人生才能获得不同程度上的成功体验。从某种角度来说,多数人最大的无奈和悲哀就是:

自律的人与不自律人有什么差距?

对于不自律的人来说,“三分钟热度”就是极限!

如果你强迫他自律,简直和要他命一样,他会浑身不自在,极其痛苦,产生对抗、反抗的意识。自律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事,自律让我痛苦!

而对于自律的人来说,“乐而忘忧,不知老矣”这叫超限!

如果你不让他自律,反而会让自己难受、痛苦!自律是一种“有钱难买我愿意”的事,自律让我快乐!国漫大师蔡志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坐在椅子上58个钟头,然后完成一件事,就是做一支4分钟的电视片头。”

“三分钟热度”PK58个小时没有离开椅子!

为什么自不自律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顺延这个问题,再深挖一层,我们需要认知自律性背后的机制、成因是什么。认清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非自律性的人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拆解自律性形成的4种成因。

有人说,有些人天生自律?这是个谎言!

但正如梅西在某品牌传播广告中说:“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 天生要强 !”

关于自律,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 自控力大约40%到56%来自遗传的影响。 而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里也写道:

那么有些人天生自律,真的是谎言吗?首先从逻辑来说,有些人天生自律这个命题是成立的。因为命题加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这是一个差异性,有界限的概念,而非绝对性的概念。再看看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比如从小和我一块长大,年长我9岁的的邻居大哥,每天清晨,搬一条小凳子,在我们公用的院子里读书备课,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去了香港工作。

然而他的一切自律性行为,并非来自于他父母的管教,身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教不了他什么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为此很多邻居长辈无不羡慕的说:“你家这孩子真让大人省心,读书自觉,不像我家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爱学习,不好好做作业……”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河北固安农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清华,有人问他在街边卖玉米的父亲:“你怎么教育孩子的,考这么好?”这位父亲调侃地回答道:“自己饭都吃不上,怎么顾上孩子,这孩子全靠他自己!”

详情见视频连接:

高考全省第三名被广东会录取,听他菜农父亲谈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些人的天生自律,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类人的存在,这种客观事物的差异性,少数人的基因优势,本身就是广东会物种演化过程形成的强弱规律!就像罗永浩说的:“广东会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大概就是智力上的差距!”

但天生的自律,不是唯一的定律,还存在着第2种自律成因。

你是谁不重要,你跟谁一起才重要。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类比: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挣广东会,跟着乞丐会要饭。

和勤奋者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者在一起,你不会沉沦;与智者在一起,你不同凡响;与高人在一起,你才能登上广东会。

后天成长的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自律性意识,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初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 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曾提出:

这一思想早在中广东会统文化“ 孟母三迁 ”的典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自律性的氛围中,多半会受到影响,形成一种“ 被动式”的自律性意识 ,久而久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性意识。

而在环境的决定作用中,核心影响力来源自于父母为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样。孩子从小在父母自律的言行举止中耳读目染,父母做什么,他就模仿什么,促使孩子在“ 无意识状态下 ”形成了一种自律性的习惯。这正是目前整个教育界达成的一个共同认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榜样,就是孩子的未来。

但环境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具有100%的可靠性,自律性还存在着第3种成因。

人的自我改造性极低,否在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文章、书籍等等,苦口婆心地劝人积极向上,实现自我广东会(中国) -官方网站。

讲一个极端的例子,之前轰动媒体的一位虎妈,美国耶鲁大学 华裔教授蔡美儿 ,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养成一种苛刻的自律,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去努力。

比如有一次,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蔡美儿写成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 育儿 经,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如今她们怎么样了?

大女儿22岁入耶鲁法学院,有志成为检察官;其间进入美国陆军,现已从耶鲁毕业,授少尉军衔。在校期间成绩全“A”,还创立了自己的家教公司Tiger Cub Tutoring。

对于虎妈来说,这种逼迫性、惩罚性的“暴力式”教育方式,在外来人看来,是反人性的,而对她和孩子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只是“虎妈式”家长的胜利,对于大众来说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更不能“照猫画虎”!

这需要父母自身具备成功的 光环、能力和学识 等等素养,才有资本去采用逼迫性的自律手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否则,家长有多少控制欲,孩子就有多少恐惧感。

在父母的高压力下,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极端叛逆的性格,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有研究表明,生活在恐惧之下的孩子,造成的结果可能是:

导致孩子成年后人格上有严重的缺陷,更为严重的一点是,这种性格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斥“逼迫性自律”的教育方式,虽然虎妈“暴政式”逼迫性自律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多数人借鉴,但采取一种适度的、合理的“逼迫性自律”手段是有必要的。

除了这3种自律性的成因,还存在第4种成因。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顿悟是一瞬间的领悟,悟到了瞬间就改变。

个体的意识随着时间、环境、自身需求等等因素的变化和成长,基于某个人、某件事和某个思考的“点拨”,突然理解了生命中某种最本质的东西,自我觉醒,产生了自律性意识。自律性的顿悟分为两种形式:

什么是被动觉醒的的自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身边的某个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得,过去糟糕的言行习惯,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为什么这个人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下面讲解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表侄在高一之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这是他在学校的“专业技能”,不好好学习,成绩班里倒数,为此常常挨我表哥揍,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让这个孩子自律起来,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直至有一天,这个孩子又在学校闯了大祸,每天忙于工作的表哥回到家中,指责表嫂没有管教好孩子,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表哥动手打了表嫂。孩子见母亲受了委屈,对着他父亲怒吼:“你有本事冲我来,欺负我妈算什么本事!”然后护着母亲,俩母子抱头痛哭……

接下来奇迹发生,经过这件事情的洗礼,这个孩子开始努力学习,不到半年的时间,从班级成绩倒数逆袭到班里前10名。这个死结打开后,整个家庭步入了和谐的正轨!

至于表哥打表嫂这事,无论从法理,还是从伦理道德上来说,这个做法都是不对的。但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没有道理的事情,往往最后成就了“正道”,一场“家暴”化解了这个家庭因孩子不好好学习这个“火药桶”所导致的长期“人民内部矛盾”。

这个事例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太极思想,阴阳转化的逻辑,阴面的东西未必全是消极的,当消极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一个“ 极点 ”,而这个极点很可能就是一种 赋能 ,它能改变事物以往的性状,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也就是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不要把所有的坏事,都认为是糟糕的结果。坏事变好事!

《红楼梦》中说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而这个事,从现实意义来说,必须是大事件,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智慧!

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牧师朋霍费尔,在其后人为他整理的遗作《狱中书简》中写道:

人只有面对死亡、巨大悲痛和不幸时,才能把我们引出寻常的生活圈子,产生内心的呼唤和行动的力量。

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在遭受巨大外力的冲击下,大脑的心智模式发生了跨越式的升级。这就好比一首手机进行版本刷新升级,下一秒的运行功能和效率突然变得更加强大。

这就是顿悟的自律,一种被动觉醒的力量。

而什么是自我觉醒的自律呢?

随风潜入夜,润无心无声。自律是沉淀出来的,不知不觉中,人的大脑意识到了某个问题的重要性,认知发生了转变,促成了行为的正向改变。正如我一个朋友是这样理解自律的:

这就是顿悟的自律,一种自我觉醒的力量。

一个人随着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内在心智的升级,两者交融,累积到一个程度时,“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在某个时刻突然豁然开朗,顿开茅塞,有一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感觉;从一个旧有凝固、消沉的秩序,突然闯进了一个充满鲜活生命力的崭新世界。

说到底就是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就像一条冰封的河面,但随着春天气温的上升,突破了0°的临界点,河面的冰封状态立刻被打破,开始分裂,透过缝隙,开始接受了新鲜的阳光和空气。

综上所说,简而言之,人的自律分为4种成因,而每种自律的成因是一系列复杂和不确性要素的变量组合。

因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与其被自己的本性牵着鼻子走而痛苦,还不如忍痛将自己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却很难!强迫自己自律,对于绝大多数来说,简直就是在“天方夜谭”!

而在职场中,如果你的上级领导逼迫你自律,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你不要去抱怨为什么他要“虐你千百遍”,你应该感激他(她)才对。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如果你应该感谢曾经那个把你从平庸逼成优秀的人。

【文章总结】

辩证地看待问题,从整体、本质上完整的认识自律的4种成因,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相互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律性基因的存在,差别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要做是如何激发这种基因的潜能,阻止惰性的基因占了上风。对于一个非自律性的人来说,要想改变自己,内求不得,向外求索,才能破壁重生。

铁不会自己生韧,铁与铁才能磨出韧来,还需要借助一块磨刀石的打磨,铁才能越来越锋利!

顿悟可遇不可求,无法准确预测时间。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我改变,自律性成长,就必须借助外力,借力打力,才能实现自我突破!首先寻求的不是如何自律的方法,而是主动出击:

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随着个体自我意识(认知、 情感 、思维、意志)的升级,一个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自律性习惯,成为一个强者!

【关联阅读】

多数人的后悔,是不自律的代价!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修炼5项自律

懒是穷的根源!下半年养成这6个微自律习惯,懒人未来有救了

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

我那10岁的乖儿子,优秀又自律,直到那天我看到他手机里的秘密

能让一个孩子走向自律的,不是打骂、逼迫和吼叫,而是父母用心的规划和耐心的陪伴。

作者 | 夏天

那天,我比平时早下班一个小时。

走进楼道,听到熟悉的琴声,我的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我知道:

一定是我那懂事的儿子正在练琴。

可是,一推开门,我的笑容立刻就凝固了。

儿子正拿着手机,连着蓝牙耳机趴在沙发上亢奋地玩 游戏 。

我刚才听到的琴声则是从钢琴上方的小音箱里播放出来的。

我狠狠地关上房门,愤怒地扯掉儿子的耳机,扔在他的脸上,怒吼道:

儿子下意识地把手机藏在身后,我一把抢了过来,打开儿子手机的录音播放页,一条一条的听着。

除了他经常练习的钢琴曲录音外,竟然还有背单词的录音,背课文的录音,背诗词的录音……

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

原来,我每天在房门口听到的读书声,在家门口听到的琴声都是儿子的弄虚作假。

我不可置信地看着儿子,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儿子一脸不知悔改的样子,捂着耳朵不耐烦的说道:

说完,起身回房间,使劲关上了门。

我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儿子乖巧懂事,又优秀自律。

毕竟,我从儿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

我要求他每天6点半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背古诗或者三字经。

如果赖床不起,我就不给儿子吃早饭,古诗背不会就不给吃午饭。

我要求儿子从小学会整理玩具,整理书籍,整理自己的学习桌。

每次不及时整理,我就会没收儿子一件玩具。

儿子四岁开始学琴,我每天雷打不动地拿着小鞭子陪他练习30—60分钟。

为了不分散儿子的注意力,家里的电视从来没开过,他写作业,练琴的时候,我连手机都不敢看。

在我的刻意训练下,儿子也一直表现得很自律。

有的时候,他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加时练琴,拒绝出去玩,在家里看书学习等。

我对儿子是越来越放心,越来越信任。

然而,这次的“意外发现”,不禁让我怀疑人生。

从那天起,我决定开始重新审视儿子。

我趁他不在房间的时候,翻看他的书桌。

发现我给他买的好多卷子,他嘴上说着写完了,实际上只写了些选择题,填空题。

我认真看了看,发现出错率60%以上,有些错题根本就是不认真造成的。

他还狡猾的把一本漫画书换上了英语课本的书皮,把厚厚的新华字典里掏出一个洞,里面藏着手机。

老师布置的读书打卡、运动打卡,他也都是做做样子了事。

最令人恼火的是,开学没多久的一个晚上,老师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

儿子的寒假作业偷工减料。

要求会背的课文,他一篇没背,要求写10篇读书笔记,他写了7、8篇流水账日记。

两本暑假作业,选择题、填空题他都是胡蒙乱造,简答题更是字迹潦草……

老师在电话里的质问,让我臊得满脸通红。

此时,我才清醒地认识到我错得有多离谱。

挂断电话,我不停地问自己:

为什么我越管,孩子越不听话?

为什么我费尽心思想要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最终却一败涂地。

教育的失败,让曾经踌躇满志,干什么都不认输的我变得极度消极、不自信。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差劲的妈妈,怀疑儿子是不是天生不爱学习。

直到有一天,我去拜访闺蜜,看到闺蜜的儿子陶陶。

陶陶正坐在地上专心地搭建自己的模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

地板上散落着几张草纸,上面是他设计的模型草图。

旁边的书桌上堆放着作业书本,我随手拿起来翻看,语文作业字体工整的像印刷体似的,作文流畅有趣,饱含真情实感。

一张得了90分的数学卷子,上面竟然有清晰的复盘:

哪些题目是自己蒙对的,哪些题目是不该做错的,不会的题是哪些知识点没掌握,这种题目还可能以哪种形式出现?

这下我坐不住了,赶紧拉着闺蜜问她怎么教育孩子。

闺蜜笑了笑说: 其实,我从不逼着陶陶学习,也不干涉他喜欢玩 游戏 ,看电视。

看我目瞪口呆,她继续解释道:我每天会询问陶陶的意见“你是想要先写作业,还是先玩?”

接着会询问他当天的作业量。

如果作业不多,就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作业需要写很长时间,就会耐心地给他分析利弊:

每次思考片刻,陶陶就会很愉快地去写作业了。

闺蜜还给我看了陶陶台灯上面贴的一张今日计划:

我问闺蜜,这是你给陶陶制定的计划吗?

闺蜜笑笑说: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从闺蜜家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记得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儿子种种不自律的行为,也许正是跟我抗争的表现。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学习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并尝试换一种方式教 育儿 子。

1. 用和孩子一起定规矩代替唠叨、催促和吼叫

以前,我只要看见儿子玩手机,看电视,就会绷着脸说他:

儿子不情愿的翻开书,装模做样的看,我立刻劈头盖脸一顿吼:

结果,耗了一天,儿子也很难完成任务。

老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

想要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首先得先赢得孩子内心的认同。

于是,我跟儿子商量:

儿子一听可以自己做主,欣然应允。

偶尔,儿子也会不守规矩,但只要耐心地提醒他:

儿子思考片刻,就会站起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让孩子有机会说出自己的需求, 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我约束。

2. 用正面的暗示代替打击、作比较

以前,我经常会带着情绪批评儿子:

有一次,我正在批评儿子,闺蜜来了。

了解详情后,闺蜜劝我说:

闺蜜的话让我醍醐灌顶。

之后,我开始试着夸儿子:

结果正如闺蜜所说得那样。

我对儿子的正向期待建立了儿子的自尊心,给了儿子变好的信心,儿子真的如我期待的那样变好了。

千万不要忽视心理暗示的力量。

用鼓励、夸奖代替打击、作比较, 其实就是给孩子正面的暗示,孩子就会有“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自驱力也会随之而来。

3. 用承受自然结果代替威胁、惩罚

每次儿子练琴不认真的时候,我都会拿着小鞭子威胁他:

发现儿子写作业字体不工整,我会毫不客气地撕掉他的作业,罚他多写几遍。

儿子常常像一头“愤怒的牛”,硬着头,瞪着我,跟我对战。

吉特诺博士说:

于是,我不再惩罚儿子,而是让他自己去承受不好好练琴、不好好写作业的后果。

结果,他在被钢琴老师训斥几次,被班主任老师罚站几次后,变得认真多了。

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

教育孩子,不能使用蛮力,要用巧劲,才能四两拨千斤。

生活总是因改变而惊喜。

我按照上面所说到的三点改变半年后,儿子不仅学习认真起来,练琴积极了很多,对我的态度也回暖了。

有一天,儿子练琴结束,我递上一杯果汁,夸儿子:“你今天这首曲子弹得真好听!”

儿子搂着我的脖子说到:“真的吗?那我再弹一遍给你听吧!”

说完,就拉着我坐在他旁边,一边投入地弹着,一边笑盈盈的看着我。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教育专家都说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

不久前,儿子进行了本年度的期末考试,他进步了很多。

我激动地拿着卷子看了又看,老公嘲笑我的样子太傻了,儿子拍拍我的肩膀说:

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满满、内驱力爆棚,有着超强自律能力的儿子,我真很难相信他就是之前那个“耍滑头”、“处处跟我对着干”的“小混蛋”。

真是应了那句话:“孩子出了问题,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只有父母先改变教育方式,孩子才能跟着改变。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好的心。

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努力地向上成长,只要我们愿意放下焦虑、放下强烈的控制欲,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和尊重,孩子就一定能朝着我们的期待成长。

最后,用泰戈尔的一句诗与大家共勉: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清醒、克制、又充满智慧的妈妈。

怎样培养孩子自律

一、首先,认识什么是自律。
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需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所左右,管理自己的欲望,就需要能够做到不被当下的诱惑,牵着鼻子去做事。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能够舍下目前的诱惑,来换取未来某段时间的更多、更高的回报或是利益。这个回报和利益包括物质,以及心理层面的东西。
图片
二、其次,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
1、对于1岁的孩子,树立规则,让他学会自我约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表明,由于无限制的自由,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所以羞愧和怀疑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1岁半左右的小孩子,需要尽早树立规则,给予适度的限制,羞愧和怀疑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这些限制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上也有研究显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予适当的限制,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这也就是说,想要孩子自律,就要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给幼小的孩子制订一些实用性规则,比起长篇大论讲道理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不愿接受规则的束缚,为了充分尊重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自己说了算,建议让孩子参与进规则的制订,以此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制订一个积分规则,能够自己好好吃饭加1分,能够按时睡觉加1分,积到一定的分数,孩子就能够换到自己要的某个玩具。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本不爱吃饭,晚上不肯早睡的孩子,一下子得到约束,为了得到奖励,作息正常起来,不用父母操心了。
2.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要适当地放手。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更加地发挥孩子的内驱力,父母就要适当地开始放手了,这主要是因为一直生活在他律之下的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自律”的。
所以,父母适当地放手,放下纠结的心,可能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最好途径。比如给孩子说“不”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已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独立能力。父母此时,就需要允许孩子们做出合理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过多的限制,或者嘲笑孩子时,孩子自律便会自然而然形成。
2.自律要从家长做起。
“孩子写个作业,我要在一边盯着,不然他就拖拖拉拉写到很晚……”生活中,我常听到父母这样抱怨关系。
但是,孩子们也有抱怨:“爸爸妈妈在家里,哪怕陪我定作业的时候,也玩手机!”很多父母,盯着孩子写作业,盯着盯着,就崩溃了,开始冲孩子大吼大叫,严重影响亲子。就干脆在一旁低头玩起手机来,这让孩子更加没办法专心写作业,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家一直在当低头一族,给了孩子们不好的榜样。
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爱看手机和孩子爱玩电子游戏是一样的,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每一天都有陪伴孩子的专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看手机,即便要接电话也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孩子也会做到专心致志的写作业。因此,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前,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自律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三、最后,从小培养孩子“自律”的五点注意事项:
1.父母不要长篇大论给孩子讲道理,而要简直地直接描述,对孩子提出要具体,并针对孩子年龄,给出适合他认知、接受、执行,到内化的方式。
2.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给予坚决地拒绝,但必须保持温和的态度。
3.避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沟通。在孩子大哭大闹要挟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做到视若无睹和无动于衷,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招数没有效果,只有正常的沟通方式,才有效。
4.自主性强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广东会,自律性才高。在幼儿阶段,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兴趣,比如画画、唱歌、下棋等等,父母如能尽最大可能地支持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孩子将会不需要任何外力来约束,就可以达到100%自律。
5.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性,只是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律是长期练习的结果。它不可能短时期形成,有一个从外到内的进程。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自律,需要依靠规范行为,直到有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都会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儿童自律产品设计案例_自己设计儿童自律表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 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 cnc1698@l63.com